kaiyun官网
Human Resource
人力资源
特别入口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力资源 > 特别入口
前苏联载人航天飞船
2024-04-29 06:15:18 作者: 特别入口

  前苏联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据有关联的资料统计,前苏联“东方”号载人飞船工程从1957年开始论证,1959年春完成设计,1960年初运载火箭和飞船都研制出来,并于当年1月进行了两次无人亚轨道飞行试验。1960年5月15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东方号发射工位,首次进行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1号的发射试验,以考核飞船密封性能和控制管理系统、生命保障系统、通信系统工作情况。在返回时,由于飞船姿态控制管理系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了更高的轨道,1962年9月5日飞船才进人大气层烧毁。

  同年7月23日,再次发射时,又因为火箭故障而再次失败,直到8月19日,在“东方”号飞船的第三次发射中,才取得了成功。在这次飞行中,“东方”号飞船载着2只小狗和50只老鼠首次落地。但是,通过遥测资料专家发现,在飞船绕地球飞行第四圈的时候,有一只小狗哇哇呕吐起来。为防止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保证万无一失,在确定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方案的时候,专家门决定只飞行一圈就返回地面。

  同年12月1日,“东方”号飞船开始了它的第四次太空之旅,但是因制动系统故障,在返回的时候失败。在事隔20天的第五次发射也由于火箭故障再次夭折。1961年3月,两艘载狗和“模拟人”的“东方”号飞船在一个月内相继升空,均取得了成功,这次成功为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

  从1960年5月至1961年3月,前苏联先后发射了7艘无人飞船,其中3次回收成功。通过这一些发射活动,检验了飞船的设备,改进了飞船的结构和系统,并做了大量的航天医学和航天生物学实验,为前苏联的第一艘飞船-“东方”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打下了基础。

  “东方”号飞船在前苏联的载人航天史上,渡过了两年多的辉煌岁月。从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升空到1963年6月,先后有6艘“东方”号飞船升上了太空,它们全部成功返回地面,为前苏联早期的载人航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1年4月12日,“东方”号飞船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用“东方”号运载火箭发射上天,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从此人类开始了航天新纪元。

  “东方”号是最先把人类送入太空的飞船,正是由于“东方”号飞船的研制成功,才使人类实现了太空飞行的梦想。“东方”1号飞船不仅实现了第一个把人送入太空,还实现了把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娃送入太空。

  “东方”号飞船采用两舱式,即座舱和服务舱。由球形和圆桶形舱体组成,球形是密封舱又称返回舱,圆柱形是仪器舱又称设备舱,返回舱直径为2.3米,重2.48吨,外侧覆盖有耐高温材料,能承受返回大气层时因摩擦产生的数千度高温。仪器舱为顶锥圆筒形,长2.25米,重2.72吨。“东方”号飞船仅能乘坐一名航天员。飞船在轨道上飞行时与运载火箭的末级连在一起,总长度7·35米。

  “东方”号飞船的仪器舱设计在座舱的后边,舱内安装了化学电池,返回舱返回的反推火箭和其它辅助设备。为便于航天员观察,舱壁上设计了3个舷窗。飞船舱内采用正常大气,即氮氧混合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大于1%,温度为15至20度,相对湿度为30%-70%。

  飞船内装置有可以维持航天员在太空生活10天生命保障系统、自动控制和手控系统、通信系统、自动信息记录、电视照相机、定向系统、飞行控制管理系统、制动火箭、着陆系统、温度调节系统、测量人体生理功能仪器、测量轨道参数的无线电系统、化学电池等。舱内仪器既可以由程序装置自动控制,也可以由航天员手控。飞船的救生装置与飞机驾驶员的弹射座椅相似,飞船在发射台、起飞上升阶段和着陆阶段出现故障,航天员可以紧急逃生。航天员紧急逃生的过程中,在飞船下降到离地面7000米的高度时,航天员连同座椅一起弹出舱外,并张开降落伞;在达到4000米高度时,航天员与座椅分离,航天员只身乘降落伞返回地面。

  飞船在正常情况下返回地球时,返回舱与设备舱分离,返回舱返回地面,而设备舱就留在了太空中,在大气层中烧毁。

  前苏联第二代载人航天飞船“上升”号。在“东方”号飞船节节胜利的时候,前苏联就开始了研制可同时载2~3名航天员,且可以使航天员走出舱外,在太空中漫步的第二代飞船“上升”号。

  “上升”号飞船是在“东方”号飞船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而成的。其形状和尺寸大体上与“东方”号飞船相似,飞船长约6米,直径2·4米,重量约为5、5吨。

  为了增加飞船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多载人,“上升”号飞船在设计上最大的改进是用普通的椅子取代了“东方”号飞船上设计的弹射座椅,这样,可同时乘3名航天员,飞船上安装了回收着陆系统,备用制动火箭,辅助定向设施、电视和无线电通信设施等。

  与“东方”号不同的是,在飞船座舱的外边,增加了航天员出舱用的气闸舱、操纵气闸工作程序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控制管理系统,并配备了可供航天员舱外活动穿的航天服。为使返回舱以最小的速度落地,飞船附加了着陆缓冲制动火箭,航天员也改为与返回舱一同落地。

  “上升”号飞船的气闸门由一个与飞船的密封舱连接的内闸门和一个通向太空的外闸门组成,闸门完全绝缘。航天员出舱前,在舱内穿好航天服,走出内闸门后关闭内闸门,然后再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到座舱内,当气闸舱内的压力和舱外的压力相等的时候,打开外舱门进入太空。航天员返回舱内的顺序相反。

  第一艘“上升”号飞船于1964年10月12日发射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可同时载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的飞船,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6圈,历时24小时17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上升”号飞船一起进入太空的还有一名科学家,这是人类首次载科学家进入太空。“上升”号飞船的此次太空飞行,进行了天体物理学、航天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等太空科学实验。“上升”号飞船共发射了两艘,均获得成功。

  1965年2月18日,“上升”2号飞船载有两名航天员升上太空,在这次太空飞行中,航天员列昂诺夫走出座舱,在太空中行走了24分钟,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

  前苏联第三代载人航天飞船“联盟”号。在研制“上升”号飞船的同时,前苏联科学家就按照体积大、载人多、使用更方便的设计思想,研制第三代载人飞船“联盟”号。“联盟”号飞船由近似球形的轨道舱、钟形座舱和圆柱形服务舱组成,重约6.8吨,可乘坐3名航天员。

  “联盟“飞船系列可载3名航天员,具有轨道机动变轨,交会和对接能力,既可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又可在对接后作为救生艇与空间站一起长期飞行。

  “联盟”号载人飞船是前苏联/俄罗斯使用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船系列,分为“联盟”、“联盟”T、“联盟”TM、和“联盟”TMA几个发展阶段,40年多年来,飞船经过了三次改进,其技术日益成熟,既是前苏联/俄罗斯载人航天计划中重要的天地往返系统,又是今天世界上最可靠的天地往返系统。

  1964年4月23日,第一艘“联盟”飞船升空。“联盟”飞船由近似球形的轨道舱、钟形的返回舱和圆柱形的轨道舱组成。其尺寸比“东方”和“上升”飞船要大。最大直径为2·7米,长度为7·7米,重量6·8吨。

  “联盟”飞船是由3个舱段组成。与“东方”飞船相比,其内部可用于航天员居住的空间增大了一倍,座舱也由圆球形改为钟形,可以更方便的对飞船返回舱实施控制,落点精度有了很大提高,返回过程中的过载也大大降低。

  “东方”号和“上升”号飞船的返回路径均是弹道式的,而“联盟”号飞船的返回路径为半弹道式的,这种返回路径不但可以保证航天员返回时可以自主操纵坐舱,改变角度,获得升力,调节航行,减少偏差,还可以大幅度减小过载,以保证航天员可以舒服的着陆。

  “联盟”飞船的轨道舱内分割成工作区和生活区,航天员在轨道上工作和生活都在这个地方进行。轨道舱前端安装了可以与空间站对接的机构,与空间站对接后,航天员从这里进入空间站工作,舱壁上还安装了向内打开的舱门,航天员通过这里可以走出飞船,飞船的舱壁上安装了4个舷窗,航天员观察外边的世界更方便。飞船的轨道舱安装了各种观测设备、科学试验设备、电视摄像机、航天员出舱活动设备、航天员休息和就餐设备、通信和生命保障系统等。

  “联盟”飞船的返回舱与轨道舱相联,航天员可以在两舱之间来回活动,返回舱舱壁上设计了两个舷窗,舱内安装了各种操作设备、各种仪器仪表、减震座椅、生命保障系统、制动火箭和降落伞等。

  返回舱底部有一个由特别的材料制成的防热罩,可以有效的预防舱内过热危及航天员安全。防热罩内安装了6台固体制动火箭,返回大气层后,即抛掉防热罩,点燃制动火箭发动机,打开降落伞,使返回舱以不大于每秒3米的速度落地,从而能够确保航天员安全。

  “联盟”飞船的轨道舱内安装了太空飞行中所需要的各种仪器仪表、定向与稳定系统、机动飞行和返回时的动力装置与推进剂。舱外安装了天线和两个太阳翼。

  “联盟”飞船可以依靠自身携带的燃料进行长期飞行。既可以单独、编队飞行,也可以与空间站对接联合飞行。

  1969年1月15日,“联盟”4号与“联盟”5号首次实现了飞船太空对接。1975年7月15日,“联盟”19号飞船与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首次实现了两个国家的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从1967年4月至1981年5月,在“联盟”飞船的40次太空飞行中,22次与“礼炮”号空间站对接。

  从1967年4月到1981年5月,前苏联共发射成功40艘“联盟”飞船,其中22艘与“礼炮”号空间站实现了对接。

  1979年12月,前苏联研制的“联盟”T飞船发射成功,该飞船是在“联盟”飞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虽然“联盟”T 外形、容量和质量与“联盟”基本一致,但是,技术上改进较大。如,安装了新型太阳翼电池板,提高了飞船的在轨寿命,采用了无人操作和计算机设备,飞船具有了自动对接能力,使对接的可靠性大幅度提升,使用了推力更大、机动能力更强的联合火箭发动机,一旦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失败,仍可重新再启动,再次进行对接,增强了对接的可靠性,采用了新型客体材料,及新式降落伞系统等等。

  首颗“联盟”TM飞船于1986年5月21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987年2月29日正式载人航天飞行。到1999年底,共发射 29艘,成功地把28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联盟”TM飞船是在“联盟”T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主要使命是承担建造“和平”号空间站的运输任务。经过改进,其对接系统、通信系统、推进系统、应急救生系统和降落系统更加可靠。由于技术改进,该飞船可以与处于任何相对姿态的空间站对接,空间站不必机动。改进后的飞船研制技术日臻成熟,一直使用到今天。20年来,“联盟”TM频繁来往于地球和太空之间,在承担空间站建站任务的同时,还把两位太空游客送入空间站,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普通人的太空旅游。

  由于俄罗斯的航天员身高比美国航天员矮,为满足建造“国际空间站”的需求,应美国的要求,俄罗斯对“联盟”TM飞船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联盟”TMA飞船于2002年10月29日升空,从而,可以运送个子更高、体重更重的航天员。

  “联盟”TMA飞船与空间站对接飞行的时间由“联盟”TM的半年增加到一年,“联盟”TMA飞船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载人飞船,是载人航天飞行中的“大哥大”,承担着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的重任。特别是2003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联盟”号飞船成为国际空间站唯一的天地往返系统。

  为适应为空间站运送货物的需要,从1978年开始,前苏联把“联盟”飞船的环境与生命保障系统、返回着陆、应急救生等与人有关的系统去掉,改装成货运飞船,改装后的货运飞船称为“进步”飞船,每次可以为空间站运送2吨货物,1989年改进后的“进步”M飞船运货重量又增加了100千克。从第五艘“进步”M飞船开始,它还可以带回一个再入小舱,以便运回在空间站上生产的材料样品以及其它科学资料。

  2001年,新型货运飞船“进步”M1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其燃料储备比“进步”M增加一倍,载货量大幅度的提升,通信联系功能更强,与空间站对接后飞行时间也增加到1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