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网
Human Resource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力资源
反隐身的痴望:无源雷达与隐身技术之争
2023-11-24 15:29:16 作者: 人力资源

  绍尔特公司(Hensoldt)安排了自己的TwInvis无源雷达,偷偷追踪参加柏林航展的F-35战斗机。在F-35结束航展返航起飞后,TwInvis雷达开始工作并收集数据,成功在空中找到了F-35,而且追踪距离长达150公里。

  这次事件在西方军迷圈内又引发一番风波,无源雷达被称为“隐身飞机终结者”的说法再次被炒热。然而事实上,无源雷达的反隐身作用被严重夸大了。

  C4ISRNet的一篇文章报道Hensoldt开发了一种新的被动式雷达系统,称为TwInvis。TwInvis通过研究大气中的电磁辐射、认为无线电信号、电视信号、手机基站信号、商业雷达等来工作。该系统能通过“分析信号如何从空中物体上反射”来探测目标。

  C4ISRNet报道,美国空军两架F-35战机于2018年访问德国,参加柏林航展。Hensoldt在航展上架设了TwInvis雷达系统,但F-35从未起飞。然而,该公司在机场也设置了一部同型号雷达,稳定跟踪了150公里(93英里)。

  目前,TwInvis只作为预警雷达,还没有制导雷达引导导弹攻击的能力。但文章指出,它可以为红外制导导弹(如AIM-9X响尾蛇)提供足够的位置数据来搜索目标的热引擎排气。

  这项技术虽然听起来很有希望,但有很多因素帮助TwInvis探测到了F-35。首先,他们知道F-35什么时候来,能够利用飞机ADS-B应答器的信号来帮助识别飞机。在战时,敌军将不知道飞机什么时候到来,ADS-B发射器将被关闭。

  雷达的另一个问题是它的操作方法:它依赖于民用发射机的信号来探测隐形飞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开阔水域或陆地上的偏远地区,收集到的数据信号并不多。一个拥有隐形飞机的国家可能会禁用带有发射信号的塔台,以屏蔽像TwInvis这样的雷达探测系统。

  TwInvis可能只是一套探测系统的其中一部分,旨在帮助探测隐形飞机。很显然,这也是唯一一个公开报道能在93英里处探测到F-35的系统,随着雷达的发展和操作者的战术改进,也许会变得更加有效。

  无源雷达,也可以称为被动雷达。它自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借住外部的辐射源来进行探测和定位。理论上,无源雷达可以使用环境下的第三方电磁波辐射,例如手机发射塔、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等信号,并使用这些信号的反射来探测穿过特定空域的目标。

  无源(被动)雷达的概念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诞生了,但随着飞机隐身技术的发展,由于无源雷达能够发现隐身飞机,军事价值大大提高。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都开始积极研制无源(被动)雷达。上世纪80、90年代后,世界上就有多款无源雷达打着“反隐身雷达”的旗号问世。

  20年前,捷克曾研制出一款“维拉”被动雷达,就颇受各国重视。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媒体大肆宣传“XX国发明能够发现隐身飞机的雷达”,试图向公众证明“隐身神话的破灭”。其实,这些报道的主角基本都是无源雷达。

  事实上,无源雷达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科技,工作原理很容易理解。20年前这类雷达还算是高科技产品,但20年后的今天已经非常普遍。

  面对战机隐身技术不断扩散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对抗隐身技术的方案,其中一项就是低成本高效无源雷达。无源雷达是一种利用外辐射源的纯接收系统。无源雷达接收机呈网状布局,构成一套综合系统后可以探测、跟踪和瞄准有人和无人隐身系统,并引导防空武器系统对它们进行攻击。无源雷达不发射信号,可以在城市和乡村地形中严密地伪装。进攻系统不能从友军雷达预警接收机上获得任何无源雷达侦察信号的提示,因此很难确定这种雷达的位置并对其攻击。面对无源雷达的威胁,美国会发现很难再以可接受的代价夺取制空权。目前,无源雷达技术的发展不能使美军利用传统手段摧毁对手的防空系统,因此面对装备无源雷达的对手时,美军夺取制空权的难度增大,美军需要改变思维以保持力量投送能力。飞机与雷达的斗争史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指出,防御是比进攻优越的一种形式。19世纪末期的静态战和1914~1918年的一战似乎证实这一观点。不过杜黑在1921年断言,飞机将改变战争形态,扩大进攻优势,同时削弱了防御优势。杜黑没有想到在他的著作出版后几十年里地空武器系统会得到飞速发展,对空中力量持批评态度的人士同样未想到。虽然德国工程师Hulsmeyer早在1904年就为雷达申请专利,但是直到1935年,雷达才显示出强大的作战潜力。英国的罗伯特沃森瓦特在德文垂进行的实验中使用雷达发现了8英里以外的“黑福德”轰炸机。沃森-瓦特继续研制本土链状雷达系统,该雷达在1940年不列颠战争中为打败德国空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压倒性的进攻力量受到雷达和现代防空系统的严重削弱。空中力量并不是一种不可对抗的全能进攻武器,轰炸机往往并不能突破敌防空系统。轴心国和盟国双方的防空系统都先进且灵活性很强。作战飞机只有付出很大代价破坏敌人的防空系统才能获得局部的制空权。这一情形从二战一直持续至冷战期间。尽管沃森一瓦特在德文垂的试验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但那次试验也反映了无源雷达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信号强度时强时弱,以及因为无源雷达的几何排列而不能确定目标的位置和对目标的跟踪不确定等。无源雷达是一种收发分置雷达,意味着接受机与发射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1 936年,科学家通过共享天线对接收机和发射机进行配置,从而解决了几何排列问题,即单基地雷达,后来通用的常规雷达都采用这种配置。雷达是防空作战系统的基础,如越战中,北越军队使用防空雷达瞄准美军战机,而美军战机则对北越雷达实施干扰和发射反辐射导弹。由于北越成功组织了防空,因此美国只能暂时在北越局部地区建立起制空权。越战期间,北越利用50年代的俄式地空导弹击落了190架美军战机。20世纪70年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开始研制F-117隐身战斗机。F-117在1983年担负起作战任务,1989年参与在巴拿马的作战行动,1990年参加海湾战争。在海湾战争中,美空军使用F-117攻击伊拉克防守最严密的目标。尽管伊拉克配置强劲的防空系统,但是美空军在海湾战争中没有损失1架F-117战机。相比之下,美军有32架非隐身战机被伊拉克防空火炮或地空导弹击落。实际上在最近几年进行的战争中,包括1999年的“盟军行动”和2003年“伊拉克自由行动”,隐身飞机都保持了压倒性的优势。尽管美国的隐身计划取得全面的成功,但是1999年美空军1架F-117在巴尔干上空被塞尔维亚地空导弹击落。虽然有些人认为该机被击落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但该事件还是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隐身技术被打败的一种证明。这一事件表明隐身技术并不会使飞机变得不可见,它只是一种零和游戏。未来的隐身战机事实正相反,F-117在南斯拉夫上空被击落更向美国表明隐身技术的重要性。美国将隐身技术作为最优先发展的一种技术,如采购新型隐身战机,或是对隐身战机进行改进。总之,隐身技术成为美国夺取制空权的核心手段。随着隐身系统变得越来越普通,非隐身系统的数量则越来越少。隐身技术更多地应用到了新研制的军用飞机,舰只和地面战斗系统上,世界各国在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由于F-117战机已经于2008年从美空军退役,现在美空军的隐身作战飞机数量短缺。当前美空军装备的隐身战机有20架B-2轰炸机、187架F-22战斗机,而联合打击战斗机F-35预计要到2012年才能装备部队。根据计划,美国将采购2456架联合打击战斗机,交付周期达28年之久。与此同时,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等国正在研制隐身战机。简言之,各国对隐身技术需求很大且技术在不断发展。

  隐身技术隐身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才得以实现的,它可使一个平台难以被发现和攻击。一般来说,它需要减少飞机的主动信号和被动信号特征。主动信号是隐身平台散发的所有可见信号:而被动信号是隐身平台在外部照射下散发的所有可见信号。减少主动信号一般采用低截获概率(LPI)技术,减少被动信号一般采用低可探测性(LO)技术。隐身技术设计人员努力使信号技术取得平衡。例如,如果在距离20千米处通过红外传感器就可发现该机,那么在5英里处使飞机变得不可见的努力是徒劳的。在减少低截获概率时设计人员更注重减少飞机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散发的信号。在降低可探测性时,设计人员主要关注减少雷达频谱的反射,即雷达横截面积。设计人员主要通过改进机身形状和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减少雷达横截面积。机身可以反射雷达信号,使其偏离发射机的方向。改进机身形状主要是针对传统雷达而言,传统雷达的接收机与发射机配置在一起,它针对收发分置雷达的效果较差。雷达吸波材料通过吸收雷达能量和减小雷达回波的强度来增强机身隐身性能。未来能够最终靠转播雷达能量或使对机身周围的边界空气进行电离,使隐身飞机主动取消雷达回波。反隐身技术系统在介绍无源雷达之前,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具有反隐身能力的雷达和传感器系统。其中一种最重要的反隐身雷达,即二战时期发明、并且至今仍在使用的甚高频和超高频远程对空侦察雷达。多数的低可侦测设备使用的技术都是防止被厘米波长级别的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发现。甚高频和超高频雷达是波长为分米至米级别的雷达。一般来说,飞机的雷达横截面积随着照射雷达波长的增加而变大。此外,当雷达波长与飞机或飞机某一部件处于同一数量级时,雷达波与飞机发生共振,从而扩大飞机的雷达横截面积。较长的波长和共振现象使甚高频和超高频雷达发现隐身飞机成为可能。但是由于这两种雷达的侦察角度和距离的分辨率较低,因此不能提供准确的瞄准和火控信息。

  海湾战争以后,俄罗斯雷达部队采取多种措施对甚高频和超高频雷达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以提高这类雷达的反隐身能力。现在,俄罗斯老式雷达的分辨率和信号处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些新研制的雷达如Nebo车载甚高频自适应电扫描阵列雷达可能拥有极强的反隐身能力。其它一些新研制的常规雷达可能也具有反隐身能力,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战区高空区域防空雷达,以色列的“绿松”雷达系统(最近卖给了印度)。这些系统在超高频L波段上具有很长的探测距离和很高的分辨率。泰利斯制造的信号多波段搜索雷达是另一种反隐身系统。被动监听系统,如电子支持措施和定向系统,能发现隐身雷达、电台和数据链发射装备,并可将这些信息发送给侦察雷达。低截获概率技术能削弱电子支持措施和定向系统,阻止它们发挥作用,但是俄罗斯的Kolchuga系统仍是隐身系统的一种强大威胁,该系统可得到数字化处理方面的升级。另一项反隐身技术是红外,光电系统,包括红外搜索、跟踪和高放大率光学设备,这些系统探测的空域受限,并且必须由其它传感器引导。此外,红外,光电系统的探测能力受云层、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大。隐身飞机可通过热信号管理、飞行剖面和吸波涂料等来应对红外,光电设备的侦察。另一项具有潜力的反隐身技术是毫米波成像设备,该设备应用所有目标自然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毫米波能穿透云层和低能见度区域。雷达可以传送波形,然后接收和处理回波。AH-64D“长弓”火控雷达是旧式毫米波雷达的一个典型。俄罗斯防务工业已经研制出毫米波防空导弹导引头,其它国家也在开展类似的研究。虽然上述一些技术设备具有强大的反隐身能力,但是它们的一些缺陷限制了他们的防空效力。传统的雷达易受电子战和空地武器侦察和攻击,监听系统并不能提供跟踪信息,而红外/光电/微米波系统的侦察效力有限。相比之下,无源雷达隐蔽能力强,能在全天候条件下工作,可以进行中程和远程侦察活动,在侦察、跟踪和瞄准隐身飞机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力。因此,它是反隐身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无源雷达随着计算技术网络和无源雷达技术的发展,它们在对抗隐身空中平台方面蕴藏的极大潜力很可能会被美国的竞争对手利用起来。此外,这些系统成本不仅低,而且可以现货供应,因而对许多非竞争对手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无源雷达使用外辐射源,潜在的波形包括调频(FM)和调幅(AM)电台、电视、数字音频,视频广播,蜂窝电话网络。今天,无源雷达配备一个或多个发射机和接收机,可很方便地配置成多基地雷达系统。无源雷达通过综合多种方式确定目标位置并进行跟踪。雷达可根据收发分置距离和接收机至目标的方位测定目标位置,同时利用其他技术手段,如进一步测量多普勒频移(即相对运动引起的波形压缩或展开),来确定目标的方位、速度,再通过进行信号更新来对其进行跟踪。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可使无源雷达利用多个接收机中的数据,删除信号干扰,从叠影回波和杂波中区分真正的目标,并得到目标航迹,这在以前还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处理需要极高的计算能力,目前大多数无源雷达系统都使用商业DOS计算机技术。依靠这些技术,一些国家已经研制出几种系统,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寂静哨兵”系统,英国罗克·曼勒研究公司的“蜂窝雷达”(Celldar),泰利斯-雷声公司的“本土警报器”。中国、法国、瑞典和俄罗斯也开发出类似的一些系统。高频、甚高频和超高频波段的几种波形已经显示出作为无源雷达的潜力,并且表现出反隐身特征。在甚高频波段,调频电台以相对高的功率广播,并且在人口密集地区中布置了多个发射机。模拟信号电视(甚高频波段)同样提供有用的照射,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数字音频广播亦如此。数量在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清电视则在超高频提供宽波段高功率波形。在高频波段,世界数字电台(短波调幅电台数字形式)同样具有用作无源雷达的潜力。这些波形在反隐身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效能。模拟信号电视和调频电台具有强大的照射能力,并且侦察距离较远,如调频电台侦察距离约为120公里,但前者信号易受干扰,后者信号易中断。高清电视可以提供连续信号,侦察距离在120千米。利用数字电台可开展超视距侦察,但是它的分辨率较低而不能用作为预警雷达。数字音频广播的波形虽然可以多次使用,但是功率低,侦察距离仅为36千米。可以将以上波形组合起来使用,现有的一些系统已能够在多个波形中提供准确的三维侦察能力,如调频电台、模拟信号电视和数字电视。更重要的是,上述所有波形频率在3至450兆赫内,波长在分米至米级别,这些波形会增加雷达的横截面积,并与飞机相互作用产生共振效应。由共振产生的雷达横截面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身形状,简言之,这一频谱内的雷达天性就是反隐身的。因为无源雷达具有侦察、定位和跟踪功能,它可以履行目标识别功能,目前正在发展的一些措施是使用多基地超高频波段反向合成口径雷达开展目标照射活动。此外,现有的被动目标识别措施,包括电子支持措施和定向很可能会作为无源雷达的补充手段。如果成功地确定了目标的轨迹并识别了目标,无源雷达就可以引导地空导弹系统或空基武器系统。武器系统的引导需要通信基础设施。对于秘密系统来说,这意味需要为陆基武器建立起局域网络,为空中平台建立起低截获概率数据链。对于指令制导模式地空导弹来说,无源雷达能够最终靠数据链提供中段制导,为了跟上无源雷达系统的发展,被动导弹导引头,如红外、光电、毫米波或多传感器可以用于终端制导,以完成整个杀伤环节。无源雷达相对便宜,并且隐蔽性强,具有进行隐蔽攻击的能力。未来的竞争对手将寻求使用无源雷达,或无源雷达与主动侦察雷达协同工作的方式来对抗美国的隐身优势。他们可能会对商业媒体采取严密的控制措施,并将其用作无源雷达,还可能会制造多基地甚高频和超高频雷达接收机网络,并将这些系统与城市中的垂直建筑物融为一体,就是在没有架设媒体广播的偏远地区,他们也可以分散部署一次性低成本发射机网络,执行区域侦察照射活动,并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快速有效地进行指挥和控制。所有这些,再加上对手可能正在努力研制或采购的具有低可探测性的地空导弹,以及部署在高空,中空的无人器,都将对美军战机在这些区域的活动形成极大的威胁。

  无源雷达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开源出版物显示了在美国的积极研究和开发(包括在空军研究实验室,洛克希德·马丁任务系统,雷神华盛顿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 在里面北约C3机构在荷兰,英国(在洛克庄园研究QinetiQ,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BAE系统),法国(包括奥涅拉),德国(包括位于弗劳恩霍夫),波兰(包括华沙工业大学)。在美国的一些政府或大学实验室中,也对该技术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中国伊朗俄罗斯南非。该系统的低成本特性使该技术对预算有限的大学实验室和其他机构特别有吸引力,因为关键的要求是更少的硬件以及更多的算法复杂性和计算能力。

  当前,许多当前的研究集中在对现代数字广播信号的利用上。美国高清电视该标准对于无源雷达特别有用,它具有出色的模糊功能和非常高的发射功率。这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标准(及相关轻拍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使用的数字音频标准)更具挑战性-发射机功率较低,许多网络都设置为“单频网络”模式,在该模式下,所有发射机在时间和频率上都是同步的。如果不仔细处理,无源雷达的最终结果就像是多个转发器干扰器.

  无源雷达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真正的高科技在于接收信号数据后的运算处理。例如,飞行器穿越密布手机信号的空域时,无源雷达就能发现信号遭扰动反射的现象,数台无源雷达的数据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进行运算处理后就能确定目标的大致位置和速度。但是,这种工作原理也造成了无源(被动)雷达的关键性缺陷。所谓的“反隐身”能力是被过分夸大的。

  无源雷达,严重依赖第三方的电磁信号,包括手机信号、电视台、广播等民用电磁波。如果处于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缺少这些第三方信号,无源雷达的作用就会极大下降。然而,搜索隐身飞机往往要求在边境线、海疆线以外就能做到,以增加预警时间,这些地方恰恰最缺少第三方电磁波。电磁波最密集、最适宜被动雷达工作的地方,实际是一个国家的腹心地区,发现敌方入侵时已经晚了。

  即使是在战时,也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隐身战斗机比如F35这类早就放弃了低空突防。而B-21这类轰炸机走的就是高空突防的路线。那么问题来了,高空的第三方电磁波在哪里?更不要谈B-21攻击的目标,比如猎杀导弹发射车的活动范围都在是偏远的山区,更何谈有丰富的第三方电磁波。

  无源雷达并不是一种精密探测设备,多种客观条件包括电磁波密度、错误信号、外来干扰都会影响数据的保真度。更重要的是,无源雷达往往无法精确定位目标的准确距离。如果说,传统主动雷达能够目标的精确三维数据——方位、高度、距离,那么无源雷达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二维甚至一维的数据,仅有方位这个维度的判断比较可靠。

  此外,无源雷达也做不到主动雷达的扫描频率,持续跟踪能力比较差。所以,无源雷达根本不可能用于防空武器的制导——导弹制导必须依靠持续雷达波的引导。

  新一代的无源雷达,由于计算机解决能力的提高,在第三方电磁波密集的情况下,能确保提供三维的数据。但这种理想情况缺乏可靠性,雷达操纵者无法控制第三方信号,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破坏搜索效果,基本上来说就是“靠天吃饭”。

  最要紧的是,无源雷达本身虽然相对隐蔽,但第三方信号发射源却并不隐蔽。战争爆发时,攻击民用发射塔是一种惯用做法,而且民用无线电设备也往往会在战时关闭。所以,无源雷达在战时的作用,会大大不如和平时期。

  总而言之,无源雷达探测隐身飞机存在不少难题,而破解这种“反隐身”技术也有很多办法。

  从工作原理和实际效率来看,无源雷达更像是一种信号传感器,作为对空探测体系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作为一套单独的探测体系。

  按照工作程序,无源雷达通过对数据运算,发现隐身飞机的大致方位后,会安排主动雷达、光电探测装置、红外探测装置对准被发现目标的方位进行跟踪,确定隐身飞机的准确位置。所以说,无源雷达更像是一种“大门警报器”,用于给其他探测装置做提示。

  无源雷达优点也是明显的,隐蔽性好,设备占用空间小,不存在兼容性干扰,便于和其他设备整合。如果用于反隐身,无源雷达最好的搭配就是先进的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可靠性和隐蔽性都非常好。

  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新一代无源雷达可以做的越来越小,甚至装在坦克和车辆上,未来还可能装在飞机上。目前,新型军舰也都安装了此类无源雷达,和其他探测系统协同使用,作为探测隐身飞机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无论是隐身技术还是反隐身的无源雷达,都不是什么无敌魔法,只能算是“法师必备的普通魔法”。如果想成为真正无敌的“师”,那么考量的就是谁的“魔法”更多,攻击、防御、辅助、补血缺一不可,而不能单纯只靠一两种法术。

  对抗无源雷达对抗无源雷达难度较大,对手使用无源雷达不会有任何明显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为战机提供敌地面火力的预警能力。由于没有相关的电子情报,使用非直接手段(如人力情报、地面侦察、计算机网络战和节点分析等)来确定无源雷达的接受机的难度也会很大。这是一件艰难的任务。如果找不到指挥控制节点和接收机,美军可以集中攻击一些可疑的发射机,如调频电台。电视和高清电视网络。不过这些目标位置特殊,摧毁它们带来的附带损伤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期的战略后果。在战术层面上,友军可能会针对地空导弹的发射和飞行使用反应性防御措施,通过电子攻击、远程打击武器,定向能武器等手段反击相应的威胁系统。不过这种措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不可能获得低空和中空的控制权。电子战手段可能会使无源雷达暂时变得无效。但是因为接收机位置不明,干扰设备需要在宽广的频谱上发射信号,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干扰信号的强度。此外,因接收机位置不明,运用欺骗性干扰对抗无源雷达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其它对抗无源雷达的手段包括特种作战和计算机网络攻击。

  总之,在有限战中,攻击无源雷达系统的难度可能会非常大。发现导弹系统,如机动地空导弹系统,无人机和便携式防空系统的可能要比发现无源雷达要容易一些。对手很可能部署大量的被动防空系统,因此美军确定和摧毁这些系统将是一个长期、繁杂的过程。建造新一代隐身飞机是一种可行方案,但随着反隐身技术的发展,美国保持隐身优势的努力将会越来越难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影响毫无疑问,无源雷达已成为对手对抗美国空中优势的核心技术。隐身将继续是战术飞机一大特征,但美国的竞争对手会慢慢的变多地使用无源雷达和武器系统去侦察、搜索、跟踪和瞄准空中隐身平台。面对这样的系统,隐身本身不能为有人驾驶飞机、无人机和导弹提供有效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对美国的未来进行定位,美国的军事战略和战役决策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正在出现的对抗美国空中隐身优势的技术,这些技术的核心就是无源雷达。美军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美国,例如:成为无源雷达领域的领导者美军必须掌握无源雷达知识,不只是在理论上,或在小规模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中,而是付诸专门的努力,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专注于常规雷达系统的研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没有直接的隐身竞争对象时就要发展反隐身技术?答案就是竞争对手正在研制这项技术,美国不能在隐身技术上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却不能对抗敌人的系统。美军必须提高无源雷达研究和发展的优先程度,并在美国的训练场部署无源雷达系统,以用作美国隐身飞行员和系统的训练工具,试验反制措施和战术,并进行系统的性能评估。探索多种方式以削弱对手无源雷达的效用美军应针对无源雷达重点发展多层电子战能力,持续发展战机和无人机的多层防御措施。在未取得制空权时为军事行动的开展做准备美军应研制无源雷达,削弱对手的空中优势,继续整合有人系统与无人机系统,在没有制空权和仅有局部制空权时,制定应急军事行动计划和开展相应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