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网
Industrial Layout
产业布局
产业架构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布局 > 产业架构
打通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机器人 为何还没有大规模普及?
2023-11-30 20:29:38 作者: 产业架构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布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快递包裹业务总量约1892亿件,同比增长约9.84%,收入约4.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2.19%。面对不断上涨的快递配送需求,各大快递公司都在设法通过技术方法提升配送时效,降低配送成本。

  以行业头部公司京东物流和顺丰为例,前者目前拥有超过37万一线年一线亿元,而顺丰的人力成本也超千亿元。在这几十万人中,有大量快递员需要每天长时间往返于各个写字楼内。

  “如果能省下这些人力成本,一年就能省下600个亿。”越凡创新CEO黄山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这样估算道。

  不少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开始研发末端配送机器人,希望在一些场景中能以代替更多人力进行快递配送。成立于2017年的越凡创新也是如此。

  “末端配送一天的配送峰值可达140单,实现1:1替代人力,但成本却低于西南地区快递员的平均薪资。”黄山表示。据界面新闻了解,市面上所售的末端配送类机器人价格多在1-2万元左右,与一台高配笔记本电脑相当。

  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最重要的包含客户服务、配送、清洁、医疗等几大类,其中配送机器人大多数都用在餐厅、酒店、仓库、写字楼等场景,而像一些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开发的末端配送机器人,主要用来解决快递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但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技术门槛并不低,涉及传感器、GPS导航定位技术、路径规范算法、通用机器人底盘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到实际使用效果,需要机器人能自己过闸机、乘电梯、开门禁等等。

  这也意味着,机器人的算力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相关场景使用方的接受度。通常末端配送服务机器人比酒店、餐厅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在配送效率上的要求更高。送餐场景设计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静态,仅在用餐高峰期配送需求较多。但替代快递员的末端配送机器人需要长时间进行工作,每日配送量大约是送餐机器人的两倍。

  除技术外,用户和场景也是商用服务机器人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性因素,像越凡创新目前主要选择高端写字楼作为突破点,服务于商务人群,同类型公司云迹科技主要选择酒店场景的智能配送服务进行拓展。

  高端写字楼不单单是综合办公区,也有配套完善的商业设备和餐饮服务。黄山提到,为便于管理,很多写字楼都不允许快递、外卖员上楼配送,但可以让机器人完成此项工作。在越凡的机器人配送服务中,除了寄送快递,也可以配送咖啡、奶茶等现制饮品,后者的配送比例大致在50%以上。

  目前该公司与写字楼物业合作时更多采取自营模式,物业负责提供场地,越凡创新负责机器人的管理和运营,这种模式下写字楼的接受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市场上也有一次性将机器人售卖给写字楼或物业的商业模式,靠销售产品赚钱,不过这种模式后续往往会产生很多管理问题。

  实际上,配送机器人在写字楼内扮演着类似于美团、饿了么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角色,也可被视为零售渠道商。用户在小程序上下单后,商家或快递公司便可将商品放置在机器人内进行配送,机器人开发商会向商家和快递公司抽取特殊的比例的服务费,以此实现盈利,相当于是对平台外送业务的进一步延伸。不同的商家会有不同的结算价。

  但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确定后,末端配送机器人仍旧面临着市场渗透率低,以及场景复杂、覆盖面窄等问题。

  “中国有超过8万个符合我们要求的高档写字楼,超过18万个封闭社区,但其中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像地下停车场有可到达和不可到达的,有无障碍通道和没有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需求配置机器人。”黄山表示。显然,场景的复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配送机器人的快速普及。

  不仅仅是写字楼,配送机器人要想做到全方位渗透市场,还需要突破社区业态,但社区地形通常比写字楼更为复杂,如小区内的交叉路口、斜坡等,都要求机器人能适应各种环境,并确保安全配送。此外,机器人自身也需要更加多人力来做维护。这种状况下,使用机器人的成本是否真能低于传统配送员尚无法确定。

  在用户层面,社区业态面临着比写字楼更高的商业化推广难度,特别是公共场所的配送,还存在着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限制。

  也因此,市场对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态度经历了较大起伏,投资热潮逐渐归于平静,投资人的心态也变得更谨慎。据IT桔子数据统计,今年年初至10月下旬,我国商业服务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数量仅有3起,已经披露融资金额的为4.3亿元。同时据IDC统计,2022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总体规模为1.69亿美元,同比略降2.5%。

  好消息是,亿欧智库在研报中统计,进入2023年后,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47.6%,结束了连续12个月的同比下滑。随着AI时代的到来,服务型机器人存在比较大发展前途,只是短期内要实现大范围普及仍有一段路要走。